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专业

2017年08月24日

农业水利技术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人员

2.学    制:三年

3.办学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大学专科)

二、专业设置与定位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2012年3月2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建设和抗旱减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把水利作为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强化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合力兴水,为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把推进“兴水强滇”战略作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的总抓手,全面落实各项部署,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抓紧抓好重大项目,继续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在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二是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加快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建设,尽快启动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在水系连通电站综合利用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加大力度务求实效,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小型灌区建设,大力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多渠道增加山区水利投入,大力推广山区农业节水技术,在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坚持人水和谐理念,持续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快建立水资源和水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上取得新突破;五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强各级水利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水利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基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层水利社会化服务建设,在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六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水价改革这篇“大文章”,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进行水资源使用补偿,在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上取得新突破。

随着“兴水强滇”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水利建设将力度空前、规模空前、任务空前,没有超常规的人才保障,是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的。从我省水利人才培养情况来看,一方面,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开展,全省水利建设工作强度将大幅加大,但是水利类人才总量增长十分有限,特别是乡镇水管站所和县市水利(水务)局两级,人才匮乏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人才教育培养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层次低。目前,我省水利建设队伍人员中专学历为50 %、专科以上为22%。二是农业水利技术管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不足,技能型、实用性人才缺乏。三是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工程建设领域勘测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各方面都极度缺乏人才。我院开设农业水利技术管理专业,为了适应大理州乃至滇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增加农民收入,需培养一大批从事农业水利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缓解人才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团队分析

本专业现有教师42,其中,副高级职称18,中级职称,10硕士研究生学历10人,“双师型”教师3人。在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本专业还特别注重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州内外知名的行业、企业、机关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主要由高水平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的机制。聘请校外专家和优秀教师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开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性课程,增强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本专业还聘请大理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对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也给予了极大帮助。

(三)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

本专业现有校内实习基地10亩,有测绘实训室、农学实验室、植保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训室、土壤肥料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实训室。能满足农业水利技术专业学生教学生产实习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2.校外

在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实习场所,目前已与大理州农科院、大栗树茶厂、弥渡县农技推广中心、大理州水利勘测设计院、大理州实验站等多家实力较强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教学期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去实训基地观摩学习和顶岗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专业定位与办学思想

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结合我专业实际办学条件,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岗位职业能力,为滇西乃至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培养从事水资源管理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生产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职业技能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

办学思想: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制定教学计划,以岗位能力为基点开展课程改革,以双师型为目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支撑点,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促进专业建设。

三、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热爱农业水利工程事业,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以及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专业素质;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能力,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具有中、小型水工建筑物设计能力,节水农业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概预算、招投标基本能力;能熟练阅读和使用本专业的技术资料,能按照设计的要求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组织、控制与监督,能够及时处理与化解施工中出现的质量、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问题;能解决水利在农业中的运行、调度、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四、职业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毕业生主要在主要面向基层水利单位,从事农田灌排工程及乡镇供水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以及从事先进的农业水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工作。也可以在水利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质量验收等工作;农业行政及农业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岗位。

五、人才规格

(一)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

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意识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严谨务实的作风;具备一定的礼仪和社交能力;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有较强的创业精神。

3.身心素质

具备一定的军事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

(二)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

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技能、能力:1.掌握水利、土壤、农作、水资源、力学与结构的基础知识;2.掌握制图、测量、运算、实验的基本技能;3.具有小型灌排工程勘测和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能力;4.具有小型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和设计的初步能力;5.具有中小型灌区及渠系配套建筑物管理的初步能力;6.具有水泵站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能力;7.具有乡镇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初步能力;8.具有先进的农业水利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初步能力。

(三)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掌握农业水利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小型灌排工程勘测和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能力;具有小型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中小型灌区及渠系配套建筑物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水泵站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乡镇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先进的农业水利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初步能力;掌握农业水利领域的生产、服务、开发经营等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六、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9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两种以上本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并且按教育部门要求取得英语、计算机的相关证书。

七、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大理高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依托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教学模式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与职业岗位对接,理论知识够用,职业能力适应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大力推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做到“三个结合”,即教学和产业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顶岗实习和学习结合。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农业水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物生产技术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人员

2.学    制:三年

3.办学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大学专科)

二、专业设置与定位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重组和改造,农业产业化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对高等农林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云南省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任务,其内涵是生态、安全、实效、环保、低碳、丰富,其实质是切合云南的实际,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据统计,2011年底,云南省乡村劳动力有232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有54.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3%。其中:生产型人才占总数的20.3%,技能带动型人才占总数的11.7%。我省农村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8年,高中阶段文化程度仅占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左右,其余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严重制约了云南“三农”问题的解决。大理州围绕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在农业上提出农业提质增效,调整作物布局,完善做大特色产业基地、做强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打造特色品牌,努力把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成千亿元产业,抓实烤烟、核桃、乳业、蔬菜、蚕桑、薯类、茶叶、生物药业、特色水果、特色花卉十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了适应大理州乃至滇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增加农民收入,需培养一大批从事作物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团队分析

本专业现有教师39名,其中,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9人,硕士研究生学历8人,“双师型”教师3人。在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州内外知名的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由高技能教师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的机制。现已聘请校外兼职教师9人,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三)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

本专业现有校内实习基地10亩,有农学实验室、植保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训室、土壤肥料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实训室。能满足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教学生产实习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2.校外

在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实习场所,目前已与大理州经济作物研究所、大理州农科所、大栗树茶厂、大理州土肥站、大理州种子管理站、弥渡县农技推广中心等多家实力较强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教学期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去实训基地观摩学习和顶岗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专业定位与办学思想

通过对大理州“三农”问题的调研,结合本专业现有办学条件,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人才。本地区作物生产需要的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懂生产管理、会经营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办学思想: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制定教学计划,以岗位能力为基点开展课程改革,以双师型为目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支撑点,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促进专业建设。

三、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作物栽培、育种及良种繁育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必备知识,掌握作物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育种及良种繁育、种子种苗生产、开发、推广,并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技能,适应农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农药、化肥、生物制剂等销售岗位;农业应用性试验研究和农业新技术开发岗位;作物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岗位;农业生产及综合管理岗位;农业行政及农业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岗位;农副产品经纪人岗位。

五、人才规格

(一)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

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意识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严谨务实的作风;具备一定的礼仪和社交能力;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有较强的创业精神。

3.身心素质

具备一定的军事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

(二)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

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作物生产知识与技术指导能力;生产技术应用性试验与开发推广能力;作物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知识及应用能力;产品贮藏、运输、加工与市场营销的知识与能力;作物良种繁育、种苗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知识与能力;作物生产园区设计、建园和生产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经营管理作物生产企业的知识与能力。

(三)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具备解决现代种植业生产实际问题和种植技术推广的能力;掌握作物生产领域的生产、服务、开发经营等岗位群的职业能力。

六、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9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两种以上本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并且按教育部门要求取得英语、计算机的相关证书。

七、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大理高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依托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教学模式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与职业岗位对接,理论知识够用,职业能力适应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大力推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做到“三个结合”,即教学和产业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顶岗实习和学习结合。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植植物保护

主要课程:

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遗传育种技术、农业昆虫、防治原理及农药、农田杂草防除、植物检疫、农药残留与检测、植保机械

更多内容,请查看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 专题

更多招生简章,请查看“招生专业”频道

更多高校,请查看“院校库